![]() ![]() |
中國普洱茶特色文化 特色歷史文化(之二) |
作者:wzysky 文章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 點擊數(shù) 31 更新時間:2010-07-13 16:44:09 文章錄入:wzysky |
|
中國是世界茶葉生產(chǎn)大國,有悠久的歷史。茶的起源是:發(fā)于神農(nóng),始于商周,產(chǎn)于西漢,傳于三國,興于唐宋,繼于元朝,盛于明清,臻于現(xiàn)代。中國是世界茶樹的原產(chǎn)地,云南是茶樹的原產(chǎn)中心。人類從發(fā)現(xiàn)到利用茶樹,從野生到栽種,從藥用到食用,從食用到飲用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,后來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,被人稱為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做出的第五大貢獻。茶藝、茶道、茶知識、茶文化也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而風(fēng)靡全球,長盛不衰。茶葉從一種民間飲品變成了一種產(chǎn)業(yè),一種商品,一種文化。傳說早在神農(nóng)時,就有“得荼而解毒”之說。“荼”又稱“芳荼”,為茶的古字,到中唐時期,才以“茶”代替“荼”字。據(jù)史料記載,神農(nóng)是中國使用茶葉的鼻祖,中國人使用茶葉的歷史已有5000多年。“濮人”是云南瀾滄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先民。唐樊綽《蠻 》卷四載:“樸子蠻,開南、銀生、永昌、尋傳四處皆有。”“樸子蠻”,即是佤族布饒人和布朗族的先民“濮人”。顧炎武在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中說,沿瀾滄江居者號“普蠻”、亦曰“樸子蠻”。云南古代濮人,即今天的布朗、佤、德昂等民族的先民,他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農(nóng)。普洱的普,即濮、樸、蒲的同音異寫。普洱茶、普茶就是濮茶,濮人就是中國普洱茶的祖先代表。唐南詔時期,今思(茅)普(洱)區(qū)已設(shè)銀生節(jié)度于銀生域(今景東縣),“普洱”地名叫“步曰瞼”,宋元時期稱“步曰部”,明洪武十六年(1383),改稱“普洱”地,清雍正七年設(shè)“普洱府”。“普洱”是“步曰”、“步耳”的同名異寫,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語。此外,基諾族、德昂族、哈尼族和傣族也是中國最早種茶、用茶,并用茶祭祖的民族。他們把茶當成一種高潔典雅的物品,認為茶是上通天神,中達祖宗,下連親友的媒介和信物,是十分高潔的物質(zhì),它與人們朝夕相伴,廝守終生。 在古代,凡是經(jīng)由普洱府為及集散地銷售的茶葉,歷史上都稱為普洱茶。唐宋時期是普洱茶興旺發(fā)展的時期。及至宋代,形成了“以茶易馬”的茶馬市場。元明清時期,普洱茶又得到了進一步發(fā)展。元代正式將云南茶稱為普洱茶。據(jù)專家考證,元代普洱地名叫“步曰部”轉(zhuǎn)為漢語音譯為“普洱”。清朝阮福在《普洱茶記》中說:“普洱古屬銀生府。則西番(今西藏)之用普洱茶,已自唐時。”明朝中期,“普茶”這一說法已基本固定,萬歷年間的謝肇淛在其《滇略》中記載:“士庶所用,皆普茶也。蒸而成團。”這時普茶第一次見諸文字。1644年,方中通所著《物理小識》中有:“普洱茶蒸之成團,西番市之。”普洱茶一詞有了正式出處。清朝時,普洱發(fā)展到了鼎盛時期,遠銷量號稱十萬擔(dān)以上,宮廷將普洱茶引為貢茶。在普洱府增設(shè)宮茶局,專司上貢用茗,普洱茶更聲名遠播。曹雪芹將普洱茶寫進了《紅樓夢》。俄國作家在《戰(zhàn)爭與和平》巨著中,也描寫了喝普洱茶的場面。 (未完待續(xù))
|